十年完成“三级跳”8868体育湖南化工研究院成为改革领头雁
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

  本报讯(记者唐湘岳)努力转变思想观念,积极转换经营机制,不断探索锐意改革,湖南化工研究院在院长范涤尘的带领下,依靠科技和人才的优势,在十年内成功地完成了改革的“三级跳”,日前,成立了省内首家科技股份制企业——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,成为湖南省科技体制改革的排头兵。

  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?该院负责人在向记者介绍时指出,首先是全面实行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。1984年底,该院申请作为全省科研院所首批改革试点单位,率先展开了以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。实行院长和研究室主任承包责任制,人员优化组合,层层签订承包合同,实施目标管理;干部取消铁交椅,全部实行聘任制;奖罚兑现,8868体育奖金和浮动工资与工效挂钩。大家由过去坐等饭吃变为找米下锅,面向生产实践找课题,搞推广。1984年至1993年,取得科技成果217项,与改革前相比,每年增长5倍,中试成果转化率达86.4%,居全国高水平,成果转化周期平均缩短50%以上。改革后,全院经济效益每年以35%的速度递增,人均经费由1000多元增加到上万元。社会效益明显增强,他们开发的成果已辐射到全国23个省市160多家厂矿企业。

  承包制还有力地促进了人才脱颖而出,现在全院644名科技人员中,获高级职称的157人,中级职称的232人。30多岁的王晓光,荣获国家发明奖、省优秀青年化学奖,担任了副院长。

  其次是走科工贸一体化之路。实施技术经济承包以后,院领导感到,靠科研养科研,关键是打通市场之路,让成果尽快进入市场,于是,他们从1985年起在全国科技界较早提出并实施科研、生产、经营一齐抓的思路。该院地处望城县的试验工场,1985年前最高年产值170万元,年年亏损。院里决定以改革工场为实施科工贸一体化的突破口,采取三条措施:一是加强管理,调整班子,二是大力引进技术人员,三是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。工场很快扭转了局面,相继推出2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,部分产品出口西欧、东南亚等海外市场,去年创汇50多万美元。1988年以来,在办好试验工场的同时又新发展1个工场、2个厂、8个公司。其中科湘化工新技术开发公司连续三年跻身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40强企业行列。去年全院完成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,为1984年的30倍;工贸销售总额超过1亿元,利税比1984年增加36倍。

  在改革中,范涤尘设计出“一院两制”的新框架:院内科研(设计)部门坚持科技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,进一步实行技术经济承包,保持科研单位事业性质,稳住科研一头,多出成果优先投向本院场(厂),由工贸部门产生的效益支持科研发展,保证工贸后劲,而在工贸部门成立股份公司,转变经营机制,加快产业化,形成科技先导型的现代产业集团。这个方案获有关部门批准。湖南化工研究院和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统一运作,对科研、生产、经营各个环节进行一系列改造。